什么时候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?民族存亡之际。
抗日战争中红军的武器大多数时候都落后于日军,但是战士们依然不能退缩,因为背后就是普通的老百姓,日军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?旅顺大屠杀、南京大屠杀都是血淋淋的例子。
但是尽管装备有差距,我们的战士们依然非常英勇,在河北的长城上就有这样一支大刀队。
一、
我们先从大刀和刺刀这两种武器的本身分析它们在战斗中的优劣。
大刀的本质上就是纯冷兵器,依靠自身的技巧和力量对敌人造成伤害,大刀的优势就是在近战中,杀伤力很强,并且穿甲能力也强,这是在古代士兵穿甲胄的时候。
劣势也很明显,大开大放的攻击模式容易漏出破绽,对于技巧不好的新手很致命。
刺刀是近代在步枪上的辅助近战工具,细长的设计,更好的将力量集中一点,穿透能力强。
展开剩余90%大刀用得好其实是优于刺刀的,但是前提是用的好,在明代戚继光抗倭时,大刀队专克日本刀。
但是近代战争进入火器时代,冷兵器早已不是主流,用大刀也是在装备差距大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。
所以“近身”很重要,在战斗还没有进入尾声的时候,要想近身只能靠夜袭,不然敌人也没有那么傻,有步枪不用,拼近战。
至于战斗进入尾声,敌军或者我军突袭到战壕,在电视剧中我们常看到的大刀就展现优势了。
二、
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着这样一幅画,这幅画由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晏阳于2009年创作的油画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》,以艺术的形式为观众再现了那场“长城抗战”。
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日军完全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,又发动了热河事变,并将其“并入满洲国”。
在之后,日军一路南下,兵临长城,觊觎平津,冀察地区成为第一线,华北危在旦夕。
一路南下的日军到达了河北遵化东北处长城上的重要关隘——喜峰口。
镇守喜峰口的正是中国29军,29军原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部队,在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后,1931年1月西北军余部经张学良整编,编为一个军,同年6月又按全国统一番号改称第二十九军,部队增加1个师的编制。
开头提到过,当时29军的装备和日军是没法比的,应该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全面抗日,蒋介石还是自己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对抗日根本不上心,就不用提装备支援了。
在巨大的装备差距下,士气也会低落,29军急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。
他们将目光看向军队里面最多的,也是最常使用的武器——大刀身上。
29军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,西北军用的大刀,都是长柄、宽刃、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,十分利于劈杀,当年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,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。
虽然日军的单边刺刀技术也过硬,但29军大刀队训练的刀法就专门破日本人的刺刀,士兵手握大刀,刀头朝地,待对方刺过来时,就势向斜上一撩,借力使力将刺刀挡开,这时大刀也举过了肩头,敌人的前面全是空当,于是一刀砍下,将敌人劈死。
在以用刀著称的西北军,还有八句刀法口诀:“迎面大劈破锋刀,掉手横挥使拦腰。顺风势成扫秋叶,横扫千钧敌难逃。跨步挑撩似雷奔,连环提柳下斜削。左右防护凭快取,移步换型突刺刀”。
也就是说:双手握大片刀,刀尖朝下,当鬼子刺刀刺过来的一瞬间用刀挑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,这时刀是往上挑的,刀在头上,就可以顺势劈下,将鬼子劈成两半。
三、
先说一下突袭战的必要性。
29军37师王长海团在抵达喜峰口时,100多名敌人以轻重机枪占据东北长城高地,控制了喜峰口各方王长海团长认为此制高点是敌我必争之地,因此决心夺回。
他亲自指挥,令第一营营长石振纲率领该营(欠第三连)和第二营一个步兵连,组成五百人大刀队,于傍晚时攀登绝壁,突袭日军。
东北高地有着百米高悬崖峭壁,异常陡峻,当时日军认为29军不可能从这里进攻,更不可能攀上山顶,所以压根没有设防。
在五百大刀队员被敌人发现的时候,他们已经快到了山顶。
日军反应过来后,拿着机枪就对刚刚到山顶的战士一顿扫射,导致还没有开始进攻就已经牺牲了100多人。
但是在后续,战士们很快就反应过来,从侧面迂回隐蔽的攀登,终于到达了山顶。
这些战士先拿手榴弹打乱日军,在日军大乱的时候,挥起大刀向敌人砍去。日军见状,也举起刺刀,向大刀队员们猛刺,由此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杀。
经过激战,大刀队终于将山顶残余日军全部砍杀干净。
但是其他日军发现大刀队员后,急忙开炮。由于山顶是一片光秃秃的石头,无法隐蔽,大刀队员们伤亡甚重。日军又增加兵力,发起反攻冲锋,大刀队员血战多时,最后在只剩下23人的情况下不得不忍痛撤离。
这次战斗开创了大刀队夜袭日军的先例,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。
四、
但是喜峰口是要守的,29军军长宋哲元接到前方报告后,急调3个旅跑步前往喜峰口增援。
宋哲元的29军一直是冲锋在抗日的前线,不论是这次的九一八,还是后面的卢沟桥事变。
此后29军身背大刀,腰挎手榴弹一共夜袭了两次日军。
一次是10日凌晨2时30分,王昆山营首先占领白台子,将敌归路截断,他们冲进敌营,挥刀砍杀,并把10余辆敌接济车焚烧,此时在睡梦中日军才被惊醒,有的仓皇撤退,有的反抗。
王昆山营乘胜追击,与敌激战数小时,肉搏冲锋十几次,砍杀敌兵二三百名,后面其他路线的战士们也夜袭成功。
此役击毙敌人当在500名以上,夺缴机枪10余挺,但连长赵炳榜、排长宋发俊、宋长永、孙鸿宾等6人殉国,连长韩永顺、排长潘虎威、刘先科、全金锡等13人受伤,士兵伤亡约百余人。
10日后,日军开始正面攻陷阵地。
为了具体鼓励前方作战将士奋勇杀敌,宋哲元命令参谋处定出奖赏办法:“生擒日本人一名,赏洋100元;砍死日本人一名有据者,赏洋50元。”
第二次夜袭是在11日的夜晚,在副军长的部署下,战士们成功绕到了敌军的阵地后面。
我军突入日军炮兵阵地时,敌人还是在睡觉,在后续的夜战,歼敌一千五六百人。
喜峰口战役也打响了29军大刀队的名号,也重挫了日军的气焰。
五、
在后面的“七七事变”也就是卢沟桥战役中,29军大刀队再显神威。
据当年7月12日《世界日报》报道:“日军二百余名……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……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。”“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,相与肉搏,白刃下处,日军头颅落地,遂获大胜。”
29军的老军医,回忆道,“很多大刀队队员,杀到浑身是血、昏迷甚至已经牺牲了,被送来时手里还紧紧握着大刀。”而也正是在那几日,立下赫赫战功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誓死坚守阵地的132师师长赵登禹,相继壮烈殉国。
29军的胜利和大刀队的英雄事迹通过电讯迅速传遍祖国各地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,也深深地震撼了在上海搞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麦新。
这位年轻作曲家,心潮澎湃,突发灵感,产生了创作冲动,于是奋笔疾书,一气呵成写完歌词,又挥笔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。大刀队的英雄气概,化成了艺术形象,一首《大刀进行曲》诞生了。
歌曲于1937年7月完成,8月麦新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了这场首次演出,激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。雷鸣般的掌声,伴随着抗日口号声震动了大厅。
其实在抗战中大刀并不罕见,应该说对于刺刀中国人民接触得不多,但是大刀,我国是有悠久的历史的。
所以抗日战争时期,大刀成为中国军队的特殊装备,很多军队都组建了大刀队。
除了军队还有老百姓,在邳州市铁富镇宋庄村,村民也曾使用大刀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,在村民王守业的家中,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战争中使用过的一把大刀。
这把大刀杀过日军、日伪军、杀过山匪,更参加过革命,是宋庄人民抗击日军的精神象征。
参考资料:
人民网《长城抗战与大刀队(铭记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)》
中国新闻网《29军老军医追忆大刀队:队员浑身是血还紧握大刀》
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《宋哲元收养烈士遗孤》
中国军网《“七七事变”奋起抵抗的二十九军是支怎样的部队?》
中国军网《喜峰口29军大刀队三挫敌锋》
中国新闻网《中国军队抗战独有武器:大刀令日本兵谈刀色变》
发布于:云南省